面神经麻痹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李可古中医学术流派思想医生谈之4
TUhjnbcbe - 2022/7/15 18:48:00

本报摘自平凉日报数字报第03版,由平凉报社陈记者等来我院采访整理而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目的在于与大家分享李可古中医学术流派思想,欢迎大家转载!

医生简介:刘来明,男,生于年1月,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中医针灸副主任医师。曾任中国针灸学会刺络放血分会第二届常务理事,现任世界中联针刀专业委员会第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甘肃中医药学会针刀学术分会针刀委员,医院针灸二科主任,针灸学科带头人。
  

从事临床工作十八年,一直致力于颈、肩、腰腿痛及疑难杂病的诊治工作,曾先后学习小针刀、董氏奇穴、平衡针灸、穴位埋线、李可中医药学术思想、立新七针等方面专业知识,结合当地易发病,多发病吸取不同学科的长处,采用不同方法治疗相关疾病,尤其利用立新七针及李可中医药学术思想,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增生症、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神经性头痛、前列腺增生、不孕不育等杂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深受广大患者的信赖。
  

自毕业以来,一直从事针灸临床工作,平时不断加强中医学习,于年11月在李可中医药传医院古中医科师从吕英教授学习古中医理论,以《*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为理论指导,擅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面神经麻痹、风湿病、骨性关节病、中风后遗症、神经性耳聋、三叉神经痛,哮喘病的冬病夏治等病症。能把中医的传统针灸和平衡针灸及小针刀合为一体的临床治疗。
  

办公
  

典型病例:高血压案
  

患者:李XX,女,47岁
  

初诊:年01月28日
  

主诉:头昏耳鸣一周。
  

现病史:头昏耳鸣一周,咳嗽咽痛,咳吐*稠痰,浮肿,心悸,前半夜眠差,手脚燥烦,口干口苦,肢端凉,血压/90mmHg。舌质胖大,舌下迂曲,脉沉缓。
  

诊断:眩晕病(阳气亏虚,浊阴窃据阳位)
  

处方:温氏奔豚汤合三石
  

肉桂10g后 制附片30g先 干姜30g 红参30g另 生龙骨30g先 生牡蛎30g先 砂仁10g后 怀牛膝30g 泽泻30g 山药45g 茯苓10g 炙草30g 磁石30g
  

上药三剂,加冷水ml,浸泡半小时,武火煮开后调至文火不间断煮取ml,日分三次温服。
  

二诊:年2月5日
  

症状:服用上方后,浮肿,鼻流浊涕减轻,仍咳吐*痰,舌质淡、胖大,脉沉缓。血压/90mmHg。
  

处方:肉桂10g后 制附片45g先 干姜炭30g 磁石45g先 生龙骨30g先 生牡蛎30g先 生半夏30g先 怀牛膝30g 泽泻20g 山茱萸45g 薏苡仁30g 炙草30g *参30g
  

上药五剂,加冷水ml,浸泡半小时,武火煮开后调至文火不间断煮取ml,日分三次温服。
  

三诊:年4月7日
  
  

症状:头晕,流浊涕,吐*痰明显好转,浮肿消失,唇黯,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
  

处方:肉桂10g后 黑附片45g先 炮姜30g 仙鹤草60g 益智仁30g 怀牛膝30g 桑螵蛸10g 红藤60g 泽泻20g 山茱萸45g 萆薢30g
  炙草30g 郁金15g 山药30g
  

上药六剂,加冷水ml,浸泡半小时,武火煮开后调至文火不间断煮取ml,日分三次温服。
  

小结:中西汇通派认为,高血压病属“肝阳上亢”,历史上最著名的是张锡纯之“镇肝熄风汤”。李可认为,高血压病根本在先天阳虚,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痰湿瘀浊窃锯阳位。其治法有四:一曰潜阳,四逆汤合潜阳丹;二曰镇冲,脉不安于下,温氏奔豚汤加三石;三曰透邪,麻附细、大小续命汤,开玄府之闭,使寒浊之邪托透于外,阴邪一退,自是一派红日当空,阴霾自消;四曰引导,凡面赤如醉,头痛如劈,目赤耳聋,轰轰发热,脉大而虚,用引火汤。
  

临床心得: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的职责与使命,这个伟大的使命让我选择了学医。毕业后我便回到家乡实现我当初的梦想。自工作以来,我觉得医院很实用,针药并举,一些常见病即可解决。可是对于一些疑难杂症却很棘手,久而久之,病人因住院天数的增多而使他们的经济负担加重,好多农村的人选择放弃就医。作为一名医生,这也是我的心酸之处,对自己的无能为力和对中医疗效的局限很是苦恼。后来在苏院长的带领下,医院掀起了“西学中,中学经典”的热潮,他推荐各科室医院师从吕英教授学习李可古中医药学术思想,虽历时一月,我却终身受益,不论从知识上还是从吕老师的精神品格上。李可古中医药学术流派的思想是将中医思想恢复到汉代以前,以“六经辨证”为主,讲究天人合一,回归自然,而目前我们所学的中医思想掺杂了太多的个人见解。学习之后,我在临床上大胆的应用古中医思想体系,发现对于那些疑难杂症我能做到不慌不忙,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并且用药次数也明显减少,病人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外地的病人。更让我高兴的是由于病人的住院天数的减少而使他们的经济负担减轻,解决了病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我时常听到病人的夸赞声和他们的感激之情,这是我作为一名医生的骄傲。
  

(本栏目中的病案用药量特殊,需在专业训练的医师指导下使用,勿轻易模仿)。
   

本报记者 陈斌 采访整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可古中医学术流派思想医生谈之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