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麻痹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可怕的面瘫
TUhjnbcbe - 2022/7/13 16:36:00

提到面瘫,人们脑子里马上会想到一个可怕的画面:半边脸正常,而另半边脸眉毛下垂、眼角下垂、嘴角下垂、说话漏风,甚至吃饭嘴角流汤,想想这个都觉得恐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由于缺乏必要的锻炼和保养,而患上这种疾病。所以,咱们还是很有必要认识一下这种疾病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一些预防工作。

一、西医对面瘫的诊治

面瘫,西医学多指面神经麻痹,是以颜面表情肌群的运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一种常见病。简单的说,就是面部一侧的肌肉瘫痪而产生的肌肉松弛症状。发病较急,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多见于20岁到40岁之间。

根据面瘫的损害部位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

1.中枢性面瘫,即中枢神经受损导致的面瘫。中枢神经包括脑神经和脊髓神经,而其中控制面部肌肉的面神经核上行通路任何部位受损都可以引起中枢性面瘫。中枢神经最常见的受损部位是内囊,最常见的病因是脑出血或脑梗塞导致机体血管破裂或血管堵塞,血管所供养的神经缺损,引起神经损伤,从而造成患者面瘫。这种面瘫通常影响眼裂以下的肌肉表现,即上部面肌正常,皱额、皱眉、闭眼动作正常,而下面部表情肌瘫痪、即鼻唇沟变浅、口角轻度下垂。通常还可伴有同侧肢体瘫痪,言语不清等症状,但一般无味觉和泪液、唾液分泌障碍及听力影响。治疗手段也因病因不同而不同。

2.周围性面瘫,又称为Bell麻痹或面神经炎,为面神经管内面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肌瘫痪。其病因认为可能与受寒、病*感染等有关。主要症状是患侧面部肌肉的全部瘫痪,即额纹消失、皱眉不能、眼裂扩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歪斜漏气、伸舌偏斜、语言笨拙等。根据不同病因给予不同的治疗,比如因病*感染致病的,予抗病*、营养神经及恢复期针灸治疗。

二.中医对面瘫的诊治

中医学把面瘫又称口僻、口眼歪斜等。认为主要因为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外邪侵袭面部经络时正气无力抵抗,致使面部气血痹阻、经筋失约,从而导致一侧的面肌瘫痪。在症状上,中医和西医认识大体相同,都包括眼部和口颊部筋肉的症状。而考虑病因有风寒、风热和气血亏虚等的不同,因此在治疗时还需辨证论治。

临床上运用中药治疗面瘫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辨证:

(1)风寒外袭证:多有面部受凉史。突然发病,口眼歪斜,面部拘急,僵硬不舒,或畏风无汗,兼有风寒表证。

(2)风热侵袭证:继发于感冒发热、中耳炎之后,可伴有耳后疼痛。突然发病,口眼歪斜,或咽喉疼痛,或见耳鸣,兼有风热表证,证见发热、咽痛、口干、口苦等。

(3)气血不足证:兼有容易感冒,短气汗出,食少便溏、纳呆、神疲乏力、心悸等。

(4)风痰阻络证:突然发病,口眼歪斜,舌淡苔白等症状。

(5)痰湿阻络证:突然发病,口眼歪斜,头身困重,咯痰*白,纳呆胸痞等。

(6)肝风内动证:突然发病,口眼歪斜,面红目赤,头晕头痛,急躁易怒,口干口苦,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

(7)血瘀阻络证:突然发病,口眼歪斜,日久不愈(或有外伤史),面肌僵硬,时有抽搐,或疼痛;面色变黑,舌质紫暗,可见瘀斑,舌下络脉曲张等。

(8)血虚风动证:眼、面肌阵发性抽动,疲劳后加重,伴心悸失眠,唇甲色淡等。

(9)阴虚风动证:眼、面肌阵发性抽动,心烦易怒,怒后加重,可伴口苦咽干等。

除了药物治疗,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足太阳经筋为“目上冈”,足阳明经筋为“目下冈”,故眼睑闭合功能为足太阳和足阳明经筋所主;而口颊部主要为手太阳和手、足阳明经筋所主。所以临床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一般选择这两条经络上的穴位最多。

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平时要加强健身和保养。主要以放松项目为主,比如散步、气功、太极拳、瑜伽等。并且要因时因人治宜,循序渐进,提升体内正气。此外还要保证睡眠,规律作息,保持心情舒畅,饮食定量,注意保暖,避免寒热等外邪侵袭面部神经。

最后再说一说面瘫的先兆症状: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突然眉眼口角下垂、说话不流利,漱口漏水,进餐时食物常常停滞在病侧齿颊之间,额纹、鼻唇沟消失,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若出现前二症状时请及时就诊,将对延缓病情发展有很大帮助。

希望大家都能注意日常的自我保护:舒畅心情,适当减压,不熬夜,避免受风受凉,把咱们的脸保护的好好的,每天都美美的!即使得了周围性面瘫也不用怕,医院中医科针灸门诊就诊,专业医生给您专业的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可怕的面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