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麻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医案桂枝加葛根汤治面肌瞤动,及部分延伸思 [复制链接]

1#
武汉权威的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792685.html
金树武医案:魏某,女,45岁,年4月25日初诊。自述右侧面部肌肉瞤动,且有麻木感,口眼歪斜一年。一年前由于汗出伤风,而后突感右侧面部肌肉瞤动,项背强几几,右侧面部麻木,逐渐出现口眼歪斜,时有自汗、恶风、手足麻木等症。医院,均诊断为周围型面神经麻痹,服西药(不详)及中药镇肝熄风汤、牵正散等不效,乃来我院诊治。检查:神志清楚,面色微*,两目有神,右侧面部肌肉瞤动,无明显口眼歪斜,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诊断:风邪侵袭,营卫不和,分肉不利,筋脉失养。仍以祛风调和营卫,解痉舒筋为法。处方:桂枝15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生姜3片,大枣4枚,葛根50克。服后啜热粥毫升,取微汗避风。6剂后症状大减。又因劳累汗出当风而复发加重,仍守前法治之,复投本方21剂,诸症痊愈。[中医杂志,(1):27]按语:腠理不固,营卫不和,致络脉筋肉失养,加以风邪扰动而发病,参以脉证符合桂枝加葛根汤证,用之果验。选自伤寒名医验案精选主编陈明伤寒金匮相关条文: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2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反”汗出和“无汗”呼应,作为鉴别点。郝万山:按照传统的读法,应当是读为项背强“shushu”,而且这个字呢,是没有勾,把这个字写成没勾的字,把它读“shushu“,这是怎么来的,它对不对?应当说在汉字里,不存在没有勾的这个字。大家看经、史、子、集的各个门类的文献,从来没有出现过没勾的这个字。把它读{shu}是怎么来的呢?主要是成无已在写《注解伤寒论》的时候,他引用了《说文解字》中的一段话,《说文解字》有这样一个字,类似于“几”,他写的是篆字,这个字读{shu},《说文解字》说“短尾鸟也。”是个短尾巴的鸟,然后成无已就根据《说文解字》这个说法加以附会了,他说这个短尾巴的鸟,并不是指品种,而是小鸟羽毛未丰。小鸟羽毛未丰,鸟有什么特性啊,鸟总是想飞的,所以它要练习飞,练习飞呢,就摇着翅膀,晃着脖子,他说,太阳病颈项拘紧不舒服的这个人总是愿意晃着脖子,就像那羽毛未丰的小鸟,练习飞又飞不起来的那种,展着翅膀,晃着脖子的那种样子,所以成无已就用来解释这个字。3太阳与阳明合并,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4太阳与阳明合并,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胡希恕:“必”字为倒装句,应为“必自下利者”,太阳阳明合并不一定下利,如果下利,可以使用葛根汤,而且不是因为服药造成的下利,对比葛根加半夏汤条文理解。用发汗法治下利,和另外两条对比理解,: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口眼歪斜,肌肤不仁部分相关条文:5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抟,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喝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此条文生动的描述了,当人体气血虚衰,外邪伤人,气血逐步内撤,外邪层层深入的过程,至于治疗,反过来,就是要从内往外逐层驱邪外出。参考方剂: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人参汤=四逆汤......不再展开讨论。笔者曾用附子理中加桂枝,治疗手麻,取温中散寒之意,取得不错疗效。6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芪桂枝五物汤主之。气血虚衰,不足于体表,局部皮肤麻木等,以及西医所谓的“手套手”、“皮肤神经末梢炎”。7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挡乌头桂枝汤主之。此三条,温中散寒,补充气血,逐层驱邪外出,病重则药重,可对比理解。中医明理为第一要务,法随证立,方从法出,方以药成,体会学习圆通变化之妙。暂时总结了这么多,分享出来和大家一起学习,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我会经常跟大家分享一些有趣的想法,如果喜欢,一定要记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