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症概述
面瘫是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古称“口僻”,俗称“吊线风”,“歪嘴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为多见。本病发病急速,为单纯性的一侧面颊筋肉弛缓,表现为眼裂大,眼睑不能闭合,流泪,口角下垂向健侧倾斜,流涎,示齿困难,口腔齿颊间常有食物残渣存积等,部分患者在耳下或乳突部有疼痛感,无半身不遂、神志不清等症状。多由经络空虚,风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肉纵缓不收而发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和周围性面神经炎。
病理阐述
本病发生的原因,多因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侵入阳明、少阳之脉,以致经气阻滞,气血不调,经脉失于濡养,肌肉纵缓不收而致。
1络脉空虚
或因劳役过度,或思虑过多,或大病久病之后,或年老体弱,致使人体气血两虚,经气不足,营卫失调,经络空虚。《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说:“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
2风邪入经
或因迎风睡眠,或电风扇、空调对着一侧面部吹风过久等,风寒外邪侵袭肺卫,腠理开合不利,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入面部经络,寒性收引,凝滞经脉,不能濡养头面,而致面瘫。如《诸病源候论?风口候》所说:“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僻。”
灸疗辨证1风邪外袭
1
症状表现:突然口眼斜,面部感觉异常,或有蚁行走感,或面肌松弛麻木,耳后(乳突部)隐痛,或伴恶寒发热,头痛骨楚,颈项发紧不适。舌淡红、苔薄白或薄*,脉浮数或浮紧,亦有见弦细脉象者。
2
灸疗原则:祛风通络。以取足少阳、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3
灸疗处方:风池、阳白、四白、颊车、地仓、合谷。
风池: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与风府相平。共2穴。
风池穴位的作用
①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渊、耳鸣等头面五官病证;
②中风、不寐、癫痫等神志病证;
③颈项强痛。
现代常用于治疗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神经衰弱、癫痫、感冒、视神经萎缩、鼻炎、颈椎病等。
阳白: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1寸。共2穴。
阳白穴位的作用
目赤肿痛、眼睑下垂、口眼歪斜、头痛等头目疾患。
现代常用于治疗眶上神经痛、眼睑下垂、面神经麻痹等。
四白: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共2穴。
四白穴位的作用
①目赤痒痛、眼睑瞤动、目翳等目疾;
②口眼歪斜、面痛、面肌痉挛;
③头痛,眩晕。
现代常用于治疗眼睑下垂、近视、青光眼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等。
颊车: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耳下大约一横指处,咀嚼时肌肉隆起时出现的凹陷处,左右各1穴。
颊车穴位的作用:祛风清热,开关通络。
①五官科系统疾病:牙髓炎,冠周炎,腮腺炎,下颌关节炎,咬肌痉挛;
②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
③其它:脑血管病后遗症,甲状腺肿。
为十三*穴之一,统治一切癫狂症。
地仓: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共2穴。
地仓穴位的作用
口角歪斜、流涎、三叉神经痛等局部病证。
现代常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
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共2穴。
合谷穴位的作用
①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疾病;
②肢体、内脏等疼痛;
③热病,无汗,多汗;
④经闭,滞产。
现代常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近视眼、牙龈炎、牙痛、感冒、高血压、皮肤病、月经不调等。
4
随症加穴:
恶寒发热、头痛骨楚等表证者,加大椎;
大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共1穴。[十大艾灸养生保健穴位之一]
大椎穴位的作用
①热病;
②感冒,咳嗽,气喘等风感病证;
③头项强痛;
④疟疾;
⑤癫狂,小儿惊风;
⑥风疹,痤疮。
现代常用于治疗感冒、疟疾、颈椎病、痤疮、小儿舞蹈病等。
露睛流泪者,加攒竹或鱼腰;
攒竹:眉头凹陷中,眶上切迹处,约在目内眦直上。共2穴。
攒竹穴位的作用
①头痛,眉棱骨痛;
②眼睑瞤动、眼睑下垂、目视不明、目赤肿痛等目疾;
③急性腰扭伤。
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近视、泪囊炎、面肌痉挛等。
鱼腰:瞳孔直上,眉毛中。共2穴。
鱼腰穴位的作用
眉棱骨痛、目赤肿痛、目翳、眼睑瞤动、眼睑下垂等目部病证。
现代常用于治疗眶上神经痛、急性结膜炎、角膜白斑、眼睑下垂、面神经麻痹等。
耳后痛者,加翳风;
翳风:在耳垂后方,下颌角与乳突间凹陷处。共2穴。
翳风穴位的作用
①口眼歪斜,牙关紧闭,颊肿,耳呜,耳聋,齿痛等头面五官疾患;
②瘰疬。
现代常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腮腺炎、神经性耳聋、三叉神经痛等。
味觉减退者,加廉泉;
廉泉:喉结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共l穴。
廉泉穴位的作用
舌下肿痛,舌根缩急、舌纵涎出,暴暗,口舌生疮、喉痹等口舌咽喉咽喉病证。
现代常用于治疗口腔炎、舌炎、延髓麻痹、失语等。
口歪者,加燕口、夹承浆、牵正。
燕口:经外奇穴名,出自《备急千金要方》。位于口角外赤白肉际处,即皮肤与口粘膜移行部,近地仓穴,左右各2穴。布有三叉神经的上、下颌神经的分支。
主治:癫狂、痫证,小儿惊风,口裂诸肌痉挛,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还用于小儿便秘,尿闭等。
夹承浆:在面部,承浆穴旁开1寸处。共2穴。
夹承浆穴位的作用
①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
②急性牙髓炎,牙龈炎,根尖周炎等。
现代常用于治疗齿龈肿痛,口歪。
牵正:耳垂前05~1寸。共2穴。
牵正穴位的作用
口歪,口疮。
现代常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舌炎、口腔炎等。
2虚风内动
1
症状表现:口眼斜,面肌掣动,面部麻木板滞,伴有头痛眩晕,言语不清,每于情绪激动或说话时发生口眼抽动,或闭目难睁。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2
灸疗原则:养血熄风。以取足阳明、手阳明、手太阳、足少阳经穴为主。
3
灸疗处方:颊车、地仓、四白、风池(同上);颧髎、迎香、足三里。
颧髎: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共2穴。
颧髎穴位的作用
口眼歪斜、眼睑瞤动、齿痛、三叉神经痛等局部病证。
现代常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等。
迎香: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共2穴。
迎香穴位的作用
①鼻塞、鼽衄、口歪、口噤等局部病证;
②胆道蛔虫症。
现代常用于治疗嗅觉减退、面神经麻痹或痉挛、胆道蛔虫症等。
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一横指处。共2穴。
足三里穴位的作用
①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证;
②下肢痿痹;
③心悸、失眠、癫狂等心脑病证;
④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
⑤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
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胰腺炎、肝炎、消化不良、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阑尾炎、休克、神经性头痛、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动脉硬化、支气管哮喘、白细胞减少症、下肢瘫痪、坐骨神经痛、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
4
随症加穴:
闭目难睁者,加攒竹(同上)、太阳;
太阳: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l横指的凹陷处。共2穴。
太阳穴位的作用
①头痛;
②目赤肿痛,暴发火眼,目翳,视物不清,迎风流泪,雀目等目疾;
③口眼歪斜。
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血管)性头痛、高血压、急性结膜炎、泪囊炎、视神经萎缩、麦粒肿、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
口歪难正者,加人中、承浆、散笑。
人中:位于人体鼻唇沟的中点,是一个重要的急救穴位,位于上嘴唇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界处,为急救昏厥要穴。
主治:癫狂痫,中风昏迷,小儿惊风,面肿,腰背强痛等症。
承浆: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共1穴。
承浆穴位的作用
①口歪、齿龈肿痛、流涎、口舌生疮、暴唁等口面病证;
②癫痫。
现代常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齿龈炎、口腔炎、舌炎、癔病性失语、癫痫等。
散笑:位于面部,鼻唇沟之中点处。同人中。
主治疾病:鼻塞、急性鼻炎、颜面疔疮、颜面组织炎、面神经麻痹。
使用七星老斗“神炉”艾灸器施灸方法
对症选穴后,按照先灸背,后灸腹;先灸上,后灸下;先灸头,后灸肢,先阳经,后阴经;先少后多的顺序施灸,正常情况下每天一穴施灸一次,一般每天取穴3~5个,1~2周为一个疗程。中间休息2~3天。特殊情况可增加施灸量,以不上火为度,或遵医嘱。个别狭小部位的重要穴位,不能用本艾灸器灸疗的,可以直接灸熏。
补充说明
在施行灸法治疗时,一定要注意不用冷水洗脸,外出时也尽量戴较大口罩,避免寒冷再度侵袭患部而影响疗效。面部施灸后如灸后局部起泡,按外科常规处理,谨防感染。
温馨提示:
①七星老斗“神炉”艾灸器的艾灸腔直径为6cm,可以一次施灸临近穴位。也可同时使用多个艾灸器施灸。个别狭小部位的重要穴位,不能用本艾灸器灸疗的,可以使用七星老斗艾柱直接灸熏。使用灸法调理要有耐心,勿急于求成,灸从久,要有长久坚持下去的信心,这样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②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来源于网络及施灸实证,仅供大家参考探讨,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我们尊重原创,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做删除处理。
③中斯太和感恩您的传播分享,并诚邀大家留言讨论!如果您想了解七星老斗“神炉”艾灸器或对艾灸产品有什么建议等,可以在下方留言或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