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村里念小学。每年的清明前后,正是照*鳝的最好时机。那时秧苗刚好插下,*鳝正肥呢。每当夜色正浓的时候,我便叫上两三好友,带上工具出发了。所谓工具,无非是一支竹子做的*鳝夹,一把手电,一只小水桶,或者还有一根三尺来长的结实木棍。
趁着夜色,*鳝正是出来觅食的时候,我们就拿着手电筒到田埂边来回巡视,一个人拿手电筒,另一个人拿夹子,第三个人拿水桶。
*鳝有致命弱点,那就是在强光的照射下,它们会发呆似的纹丝不动,这就给我们提供了“照*鳝”的绝佳条件。
如果发现了猎物,拿夹子的那位就走上前去夹。夹*鳝的动作也是有讲究的,就像打蛇打七寸那样。动作大了,会把它吓跑;动作小了,又夹不住。最好要夹它的头部以下,而且要使劲,果断出手。力气不够的话,它就会逃走,同时水也浑了,要找到它就不容易了。夹*鳝同时也要讲究时机,如果它的头刚从洞里露出来,就不要急着动手,否则你一夹,它头一缩,就溜之大吉了。
照*鳝也有心惊的时候,因为蛇见到灯光和听到动静会跟着游过来,有的蛇外形像*鳝,常被误作*鳝夹住,让人浑身发麻、手发抖,如果夹的部位不好,很可能会被蛇咬到。而我们准备的木棍,就是用来打蛇的。
在儿时的我看来,照*鳝是很有乐趣的。一方面好玩不说,另一方面,它可以让我们解馋。如果运气好的话,一个晚上几个钟下来,我们可以弄到几斤*鳝;就算运气差点,也可以弄到一斤八两。
夜渐渐地深了,小水桶也变得沉了,想到第二天一早还要上学,我们便嗅着泥土新鲜的气息,沐浴着各种植物的芳香,提着水桶高高兴兴地打道回府。月色皎洁,星光闪烁,与萤火虫一道翩跹于田野阡陌,从这条田埂走到那条田埂,从这方水田走到那方水田,乡间的田野处处都留下我们的足迹。回到家,把*鳝养在水缸里,等着第二天饕餮一顿。
一晃20多年过去了,儿时的照*鳝已成为往事,每每想起来,仿佛就在昨日,那绿绿的禾苗,清清的河水,悠悠的虫鸣,阵阵的蛙声,沙沙的竹叶,习习的凉风,爽爽的空气,仍令人神往。现在,农村里的小孩越来越少了,田里的*鳝也少了,也许,再过一些年,他们便不知道照*鳝为何物了吧。
(韭菜炒*鳝)
客家人喜欢用韭菜或苦脉菜炒*鳝,味道鲜美。
(苦脉炒*鳝)
*鳝的功效
*鳝肉性味甘、温,有补中益血,治虚损之功效,民间用以入药,可治疗虚劳咳嗽、湿热身痒、痔瘘、肠风痔漏、耳聋等症。*鳝头煅灰,空腹温酒送服,能治妇女乳核硬痛。其骨入药,兼治臁疮,疗效颇显著。其血滴入耳中,能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滴入鼻中可治鼻衄(鼻出血);特别是外用时能治口眼歪斜,颜面神经麻痹。有人说“鳝鱼是眼药”,过去患眼疾的人都知道吃鳝鱼有好处。常吃鳝鱼有很强的补益功能,特别对身体虚弱、病后以及产后之人更为明显。它的血还可以治疗口眼歪斜。祖国医学认为,它有补气养血、温阳健脾、滋补肝肾、祛风通络等医疗保健功能。
网传*鳝有寄生虫,能吃吗?
网络上曾有一篇有关*鳝的文章,让很多吃货坐不住了。因为它的标题是《*鳝体内要命的寄生虫,亲,你还在吃吗?》,文内反复强调:千万别生吃*鳝!寄生虫钻眼睛,无药可解。
而央视新闻频道也曾报道:“不管家养还是野生*鳝,都有颚口线虫。”再次把这一话题推向风口浪尖,*鳝到底还能不能吃?
据报道,浙江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的专家给出的结论是:传言不全靠谱,*鳝可以吃,但必须烧熟。浙江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寄生虫病专业研究机构,而且也是全国最早能检测出颚口线虫病的机构。
在70℃以上高温下,加热4~5分钟,*鳝体内的颚口线虫就可以被消灭,而对于普通家庭,专家建议尽可能烧熟烧透。“经过高温蒸煮,这些寄生虫都会被杀死,不用太担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