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麻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足阳明胃经 [复制链接]

1#

足阳明胃经

《内经》曰:『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腹胀肠鸣胃腹痛,

水肿善饥吐渴泻,

齿目鼻咽与面瘫,

热病发狂经脉病。

胃经不通:

喉咙痛、胃痛、怕热、消化不良;倦怠、膝关节酸痛、便秘;唇干、舌燥、身体消瘦。

胃,负面情绪主急躁

正向能量主接纳、豁达;负面情绪主急躁。胃经淤堵的人做事容易着急,容易躁动。容易面部痤疮、粉刺、或身体容易出现痈脓。疏通胃经,可以缓和急躁的情绪,排出体内的*素。

辰时(7-9:00)血气流注于胃;

“辰时吃早餐,营养身体安”;这个时间我们应该吃早饭了,如果此时你已经便便过,腹胀感就消失了,这时候胃经就会用饿来提醒你赶紧吃饭,人家好干活。

胃饿了一夜,我们要用早饭把胃填饱,它才能给我们的身体提供满满地能量,开始新的一天。此时,为了配合胃里的食物消化,胆囊开始向小肠输送胆汁。如果不吃早饭,消化液会腐蚀胃粘膜;胆汁也无处释放,全部积存在胆囊里,时间一长就会结晶,成了胆结石,这也是早餐在中医里很重要的因素。

主治疾病:

主治胃肠疾病的小儿腹泻、胃下垂、胃痛、胃胀;头面疾病的头痛、眼痛、牙痛、面神经麻痹;其他疾病的白细胞减少症、中风偏瘫后遗症;如果胃火过盛,表现为嘴唇干,重则豁嘴或生疮。

《*帝内经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夹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胃经这条经络很长,它从头到胸、腹、大腿、膝盖、小腿,最后直达双脚。如果它畅通无阻,不但能让人睡得香,胃口好,脸色红润,还能让人返老还童。

足阳明胃经:从鼻旁开始(会迎香),交会鼻根中,旁边会足太阳经(会睛明),向下沿鼻外侧(承泣、四白),进入上齿槽中(巨髎),回出来挟口旁(地仓),环绕口唇(会人中),向下交会于颏唇沟(会承浆);退回来沿颌出面动脉部(大迎),再沿下颌角(颊车),上耳前(下关),经颧弓上(会上关,悬厘、颔厌),沿发际(头维),至额颅中部(会神庭)。

颈部支脉:从大迎前向下,经颈动脉部(人迎),沿喉咙(水突,气舍,一说会大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部),通过膈肌,属于胃(会上脘、中脘),络于脾。

胸腹部主干:从锁骨上窝(缺盆)向下,经乳中(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向下挟脐两旁(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进入气街(腹股沟动脉部气冲穴)。

腹内支脉:从胃口向下,沿腹里,至腹股沟动脉部与前外行者会和。——由此下行经髋关节(髀关),到肱四头肌隆起处(伏兔、阴市、梁丘),下向膝髌中(犊鼻),沿胫骨外侧(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下行足背(解溪、冲阳),进入中趾内侧趾缝(陷谷、内庭),出次趾末端(历兑)。

小腿部支脉:从膝下三寸处(足三里)分出(丰隆),向下进入中趾外侧趾缝,出中趾末端。

足部支脉:从足背部(冲阳)分出,进大趾趾缝间,出大趾末端,接足太阴脾经。

辰时(7-9:00)经脉气血循行流注至胃经;胃经所处部位:由头走脚,起始于四百穴,结束于厉兑穴。

“足胃头维厉兑三”

胃经上有45个穴,左右共计90穴;

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大肠募),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合),上巨虚(大肠下合),条口,下巨虚(小肠下合),丰隆(络),解溪(经),冲阳(原),陷谷(输)内庭(荥),厉兑(井)。

[交会穴] 

睛明(足太阳);颔厌、悬厘、上关(胆经);水沟、神庭、大椎(督脉);承浆、上脘、中脘(任脉);迎香(胃经)。

足阳明胃经是一条多气多血之经,五行属土,与脾经相表里。

胃经,顾名思义,是管理胃肠功能的。胃肠功能一旦失调,整个人就会虚弱下来。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能吃,消化也好,这叫有口福。有的人能吃,但消化不了;有的人吃一点儿还肚子胀;还有的人不论对酸的,辣的,凉的,硬的都非常敏感,沾一点儿肚子就不舒服。这些都是肠胃问题,同时还会影响睡眠,“胃不和睡不安”

换足阳明胃经疾病者,主要反应在头、面、鼻、齿、喉以及脑病,肠胃病、发热病,有下列病候:胃痛、偏瘫、时常打哈欠、听大声易惊吓、心跳动快速、发狂、腹胀鸣叫、温邪犯肺、感冒、发热寒、流清鼻涕、流鼻血、口歪、唇生疮、颈肿喉痛、易饥饿、胃中寒胀满等。

胃经上的容易堵塞的位置多在下肢上,分别是髀关穴、梁丘穴、丰隆穴;如果胃有隐患时,髀关穴、梁丘穴的反映十分强烈,多数人梁丘穴的痛感没有髀关穴明显。梁丘穴是胃经的郄穴,郄穴为气血深聚之处,有救急的作用,阳经的郄穴止痛效果很好。如果胃痛,在髀关穴、梁丘穴刮痧、拔罐、艾灸可以马上止痛。

急性胃炎发作或者前额部头痛者,这个路线上必有痛点,严重者会痛不可摸。当经络堵塞点经过敲、点、揉等疏通之后,上述症状会马上缓解。

不管胃经有没有问题,我们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时,都可以敲打髀关穴。

足阳明胃经穴歌

(1)

四十五穴足阳明,

头维下关颊车停。

承泣四白巨髎经,

地仓大迎对人迎。

水突气舍连缺盆,

气户库房屋翳屯。

膺窗乳中延乳根,

不容承满梁门起。

关门太乙滑肉门,

天枢外陵大巨存。

水道归来气冲次,

髀关伏兔走阴市。

梁丘犊鼻足三里,

上巨虚连条口位。

下巨虚跳上丰隆,

解溪冲阳陷谷中。

内庭历兑经穴终。

足阳明胃经穴歌

(2)

四十五穴足阳明,

承泣四白巨髎行。

地仓大迎颊车过,

下关头维接人迎。

水突气舍缺盆下,

气户库房屋翳中。

膺窗乳中延乳根,

不容承满下梁门。

关门太乙滑肉门,

天枢外陵大巨存。

水道归来气冲沉,

髀关伏兔阴市临。

梁丘犊鼻足三里,

上巨虚下条口行。

下巨虚上丰隆位,

解溪冲阳陷谷中。

内庭穴在次指外,

厉兑趾端甲角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