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院
朱婧怡
王某,男,55岁
主诉:右耳听力下降4年。
现病史: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耳听力下降,伴右面瘫,未系统治疗。1年前发现右耳外耳道肿物,今为求手术治疗来我院。病来无头迷及眩晕,无耳鸣,无耳流脓流血,无头痛,无耳道流血。近来无发热,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精神体力佳,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年行右腮腺肿物切除术,肿瘤病理结果不祥。否认肝炎结核病病史。否认哮喘。高血压10年,糖尿病9年,冠心病10年,脑血栓9年,肾小球肾炎23年。
专科检查:右外耳道不通畅,窥不到鼓膜。
辅助检查:电测听示右耳混合性聋。
中耳CT平扫可见:右侧乳突区及外耳道可见混杂密度灶,邻近右侧颞骨岩部骨质破坏。
检查
询问患者体内是否有金属异物或金属植入物。嘱患者拿掉体外所有金属,进入磁共振检查室。扫描以下序列:轴位T2WIFS;轴位T1WI;冠状位T2WIFS;平扫结束后静脉注射造影剂(钆布醇)15ml,扫描轴位、矢状位、冠状位图像。
CT
AXT2FS
AXT1
CORT2FS
AXT1FS+C
SAGT1FS+C
CORT1FS+C
问题1:ABD
解析:结合CT与磁共振检查,不难将病灶定位于右侧颞骨,双侧对比也可看出病变区域的广泛骨质破坏;磁共振平扫加增强的检查方式更有利于病变范围的确定,病灶不止局限于右侧乳突及外耳道,已向颅内生长;增强扫描可以看出病变信号高于周围结构,呈明显强化。
问题2:A
影像解析:肿瘤位于面神经走行区域,与面神经关系密切,且患者有面神经麻痹及听力下降症状;副神经节瘤有典型的“胡椒盐征”,为流空血管影和点状出血;胆脂瘤增强扫描后无强化;转移瘤骨破坏明显,发展快,病史4年不符合。
手术过程:仰卧术耳朝上,分离外耳道后壁,可见乳突内肿物突入外耳道内,磨开乳突及上鼓室,颞骨内充满新生物,肿物向前达外耳道及故事内,向上达乳突天盖,与天盖硬脑膜黏连,向后破坏后颅窝骨质,与后颅窝硬脑膜相连,部分向小脑内突入,向下达乳突尖,向内达迷路上及迷路下气房,面神经迷路段、水平段及垂直段无正常结构,均被肿物占据,去除砧骨及锤骨头,彻底去除病变,筋膜修补骨膜及外耳道,腹部脂肪及肌骨膜瓣充填乳突腔,耳道填塞油纱条,缝合皮肤,留置引流一枚,加压包扎。
肉眼所见:右颞部肿物,冻底一块全取。
镜下所见:瘤细胞呈束状、栅栏状排列,局部排列疏松,局部细胞生长活跃。
诊断意见:神经鞘瘤,局部细胞生长活跃。
面神经瘤可以发生在面神经走行的任何部位,颞骨肿瘤中面神经瘤较多。临床主要表现为面神经麻痹,并且进行性加重,有时可伴有听力下降。CT主要表现为面神经管扩大及面神经管破坏,病变沿着面神经走行蔓延。发生在鼓室段和乳突段的面神经瘤,除面神经管破坏以外,在中耳腔和如图内形成软组织影。MRI可以显示肿瘤,表现为略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本例诊断有以下三点:
确定病变范围:根据影像学表现可以看出,这是一例颞骨内膨胀性生长占位病变,肿块呈不规则状;肿瘤位于面神经走行区域,与面神经关系密切;而磁共振平扫加增强可以进一步确认病变的范围;
强化方式:面神经瘤整体呈略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但内可见混杂信号影,增强扫描略不均匀,这与病灶内的囊变、坏死等原因有关,强化方式也有助于病变的鉴别诊断;
结合病史:有面神经麻痹及听力下降症状,除外颞骨常见肿瘤,可以考虑面神经瘤的诊断。
转移瘤:成年人颞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骨破坏明显,往往有原发肿瘤病史,多发。本例有过腮腺肿瘤病史,但4年前就有面瘫病史,生长速度不符合转移瘤的。
胆脂瘤:胆脂瘤为脱落的角化上皮堆积所致,发生于颞骨岩部时长破坏面神经管迷路,导致面瘫,但多为肿瘤相关部位破坏,偏心性多见。原发性胆脂瘤MR图像呈长T1长T2信号,与面神经瘤不同的是,胆脂瘤增强扫描无强化,并可通过DWI鉴别原发胆脂瘤与面神经瘤,胆脂瘤DWI呈高信号。
血管球瘤:根据发生的部位分为颈静脉球瘤和鼓室球瘤,特征表现为搏动性耳鸣。CT扫描可以清晰显示骨质破坏的范围及软组织肿块。肿块在MRI图像上一般呈等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肿瘤实质内常可见点状和蜿蜒迂曲的血管流空影,称之为“胡椒盐”征。
面神经瘤的特征表现是生长于面神经走形区,熟练掌握局部的解剖结构、神经血管等走行,是诊断、鉴别的基础。
由于部分颞骨病变可在耳内镜直视下进行观察乃至诊断,但仅限于病变的一部分,故病变的良恶性、范围描述是影像的重要责任。
增强扫描有助于病变的鉴别、良恶性的区分、范围的确定。
李松柏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院放射科主任
颞骨肿瘤不多见,肿瘤较大时常常缺乏特征性影像表现。面神经肿瘤是较常见良性肿瘤,特征性表现是沿着面神经管走行生长,CT沿面神经管走行曲面重建图像展现面神经管扩大有利于诊断。但本例肿瘤较大,分叶明显,面神经管破坏严重,难以推断出生肿瘤有走行趋向。但是,肿瘤边界光整,病史较长,增强扫描和骨破坏方式可除外其他颞骨常见肿瘤。
声明
本资讯旨在帮助医疗专业人士更好地了解相关疾病领域最新进展。对所引用文献或其他作品的描述和观点不代表本站已经证实或赞同。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学习以外的目的,拜耳不承担相关责任。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