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选择活着的同时,我们也在自然而然地顺应俗世的种种规则,将真实的自我放进那些默认的框架之中,伪装打磨变成一颗平平无奇的螺丝钉,但若有一天突然得知自己将不久于世,所有的面具和掩饰都失去了意义。
死亡最能让人主动脱下枷锁,大多数人大概都会选择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做自己想做的一切,然后痛快洒脱地拥抱自我吧!
人死了,就像水消失在水中——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的《另一次死亡》。
与其说《我想吃掉你的胰脏》是一部纯爱片,不如说它的主题是生与死。
死是生的背面,拒绝与外界交流的男主虽然活着,但和死了没什么区别,在女主的帮助下,他走出内心的囹圄,获得新生;开朗乐观的女主虽亲眼看着自己的生命之花慢慢枯萎,但她仍以莫大的勇气坦然走向死亡。
接受死亡
女主从一开始,就已经接受了自己的疾病和命运,所以她才会将自己的日记起名为《与病共存》,路见不平时也能拔刀相助,因为她内心已全无顾虑,不怕麻烦。
面对不公,只要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很少有人能感同身受,更别提真的去为陌生人争取利益,这世界太危险,危险到内心的义愤填膺的正义感总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磨平。
我们无从去指责旁人袖手旁观,见义勇为需要一往无前的勇气,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他们都是少数,做了多数人做不到的事,便被当作榜样和期望满足人们对于“正义”的渴望。
遇到街边小混混欺负老奶奶时,身为柔弱女高中生的女主为何没有像其他人那样观望不前,而是选择以薄弱的力量对抗强大的恶意?其实女主的行为进一步佐证了她接受了自己即将死亡的事实。
真正无法接受她离去的,反倒是她身边那些人,是小心翼翼避免谈及疾病的父母,是过度关心她的同学,是无比看重她的闺蜜。
所以当男主一脸平静地听女主说自己快死了,连一句安慰的话都没有时,他在她的心里才拥有了特殊的位置。
只有他没有自作主张地把她当作将死之人给予特殊照顾,只有在他面前,女主才能毫不顾忌地表现最真实的自己。
重获新生
反正说了也不会理解我,反而可能让自己受伤,还不如不说呢
男主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一直采取一种消极逃避的态度,我们并不能得知,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才造成了男主这样的性格。
但遇到女主时,他早已封闭了自己的心,将自己置于一种极端的孤独之中,就像和这世界隔着一层玻璃,别人进不来,他也出不去,对于人际交往的绝望,让他找不到“朋友”这个词的价值。
喜欢嚼口香糖的男同学,几次对他伸出橄榄枝都被无情地拒绝,但好在他接受了有些自来熟,咋咋呼呼的女主。
女主让他发现与他人交流并非是那么困难的事,得到他人的认可会感到愉悦幸福,因此他有了想要改变自己的想法。
他接过了男同学递过来的口香糖,也学着和女主闺蜜分享自己的想法,一点点克服恐惧走出内心的囹圄,他终于活在了现实世界中。
女主与男主之间的感情,十分复杂,并不完全是青春年少那种对异性懵懂的爱意,他们更像是彼此的精神支柱,男主陪伴女主走完剩下的人生,女主帮他改变为人处事的态度。
但与女主建立羁绊的过程并非是一帆风顺的,某天,女主邀请男主来自己家玩游戏,那时的她,毫无疑问已经喜欢上了男主,因此她才会试探性的问道:“你绝对不会把我当作女朋友的吧!”
她既希望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也希望这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她想和男主在一起,又深知自己时间不多,倘若关系更进一步,她离开的时候,男主的心就会多伤一分。
男主嘴硬地否定了自己的感情,女主这时释怀般地说了一句:“那就好,放心了。”这样她离开时,他就不会那么伤心。
但男主却曲解为自己好不容易敞开的心再次被拒绝,她的行为印证了他“与人交往就会受到伤害”的理论。
但紧接着女主又按捺不住扑上前来表达自己的心意,男主心有犹豫,他想到,女主闺蜜曾警告他,女主需要保护,质问他是否能做到,所以男主并没有立刻回应女主的热情。
当他下定决心要负起责任,守护女主时,女主却笑着对他说,她只是跟他开了一个玩笑,但这样的行为,好像在玩弄他的感情,于是他彻底愤怒,为什么要在给予希望后,又随意把别人推入绝望?
但人与人之间只要相处,就会带来不可避免的伤害,没有人能真正了解他人的内心,别人的经历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何来感同身受呢?
不能因为恐惧就放弃拥有的可能,正是那些伤害让我们学会了衡量自己与他人间的距离,找到让彼此最舒心的相处模式,这是与人交往必经的过程,想必男主最终也明白了这个道理。
只为遇见你
没有人不渴望爱,只是有的人因为胆怯不敢追寻,有的人却在追寻中迷失自我。爱和伤害是一天两面,相辅相成的事物,我们可以亲密,但不能无间,也无需因为过去的伤痕否定爱存在的可能。
春树曾以为自己天性冷淡,沉默寡言,就应该做同学眼中的透明人,直到他遇见阳光般的樱良,他开始学着重新接纳这个世界,重新热爱生活。
樱良最终在意外中死去,这是最完美的结局,她无需让人们因她的疾病而感到遗憾,虽然来不及和春树好好道别,但她曾经存在过的痕迹足以拨开他世界的阴霾,阳光温柔,美景如新,与其纠结于最终离散的结局,不如感恩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