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张郎中,90后中医,中医学硕士,医院坐诊,半日临证半读书,崇尚中医经典,倡导“天人合一”的理念,致力于传播中医思维,让中医思维照亮每个人的生活。
说起麻*汤,在《伤寒论》排最前面,学《方剂学》也是打头阵,但是真用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很多大夫一辈子都没用过。要么是看了一辈子病也没见到一个完全吻合麻*汤证的患者,要么是畏麻*如蛇蝎,避之不及。
后世明清医家用药轻灵,很是精细,但是无形中也拉长了中医临床的上手过程,致使麻*、附子、半夏等忠臣束之高阁,无用武之地。
既然谁人不识麻*汤,怎么就没人用呢?
郎中学医之初,治疗感冒发烧屡战屡败,虽然怎么看都像麻*汤证,但是中药老师讲过,麻*虎狼之药,用不好很容易大汗亡阳,吓得郎中也不敢用。就在教科书上选了一个方子——九味羌活汤。不为别的,就是因为稳妥。吃过以后,发烧依旧,身痛依旧。现在看来,这完全不是九味羌活汤证,是自己用错了药,而不是药不好。
好在郎中这个人轴,并没有因为一次两次的治疗效果不佳就放弃使用中药。
下次的感冒来了,发热、恶寒,身体僵紧。毫不犹豫——麻*汤。麻*20克,桂枝15克,杏仁10克,甘草6克,原方,抓药,泡药,煮药,先喝一半(还是害怕大汗亡阳),出汗不明显,倒是也没有什么不舒服,把剩下的一半也喝掉,还是不出汗。多饮热水,被窝捂汗。当身上汗出的那一刻,感觉整个人都通透异常。
这里郎中给大家分享几个经验之得。
1.麻*汤治疗感冒,并不是汤药下肚,就立刻大汗淋漓,相反,当肌表郁闭严重时,喝药以后反而会没有什么出汗的感觉,这时候需要借助热水及覆被,协助发汗。大部分情况下,服用麻*汤都是汗出津津的小汗,而非大汗淋漓之状。
有的小伙伴会疑惑,《伤寒论》中只有桂枝汤方后注要求啜热稀粥以助药力,麻*汤并没有这样要求。这正验证了那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药后的处理并不是死板的,如果表闭不甚,喝了药很快就可汗出,但是寒气闭表严重,自然不会如此轻易出汗。喝热水、被窝捂汗都是办法,圆机活法才是正确的学习方式。
2.麻*汤喝下以后,也不会立刻退烧。很多人觉得吃完麻*汤,就会立刻退烧。如果要退热,出汗是最关键的,但是汗出不一定代表热退身凉。很多时候,服用麻*汤后会出现体温进一步升高的情况。如果因此就吓得改弦易辙,则前功尽弃。
所以不要总是以体温计的数字来衡量用药的效果。服用麻*汤后一般是这样的,药后汗出,头痛、身痛已经发烧伴随的周身不适感会很快消失,整个人似乎恢复如常,但是体温却未必减退。因为麻*汤治病的过程中需要身体阳气的鼓动而出,聚于肌表,所以反而会出现一过性的体温升高,这时不必担心,经过这个阶段以后体温自然会下降。
也有服用麻*汤后体温反复的,这种情况也很正常,有时寒邪无法毕其功于一役,需要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的治疗。
3.有些患者服用麻*后会出现心慌、失眠的情况,所以医者要提前叮嘱患者,以免其胡思乱想。对服麻*后,容易引起的心率增快者,可加用磁石及加大甘草用量的方法,以减轻这种副作用。
临床中治疗感冒、咳嗽、发烧,离开麻*效果大打折扣,大部分的咳嗽发热,通过麻*汤、麻杏石甘汤的加减,效果都不错。寒邪深入少阴、厥阴,非用麻*不能除!
另外,麻*不仅仅用来治疗外感。
麻*细长杆状,其性调达,可舒达肝气之郁滞;麻*有升提之力,对重症肌无力、颜面神经麻痹、多发性神经根炎后遗症、遗尿及子宫脱垂病多有良效;麻*有活血、通络、止痛、通经之效,用麻*、熟地、葛根等药加入辨证方中,治疗中风后遗症属瘀血阻络者,效果颇佳。麻*温而能通,对于风寒湿邪痹阻所致的顽固性腰、肢、关节疼痛,或胸阳痹阻所致的心绞痛,在辨证用药基础上加入麻*,可明显提高止痛效果。麻*配合四物汤加减应用,可治疗产后血滞、恶露不尽、少女月经不潮、妇女宫寒经闭及痛经等。麻*重用之则不表而能定喘。喘逆过甚,非此药不为功。
如果您觉得郎中写的还行,请您给郎中点个“赞”和“在看”,每一份鼓励都是郎中前进的动力,感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