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麻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对症下药针灸的优势病种解析 [复制链接]

1#
点击上方“蓝字”带你领略科技魅力

.11.07

研究结果表明:针灸的优势病种体现在疼痛性疾病,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精神、认知、情感性疾病,免疫内分泌障碍性疾病,内脏疾病等方面,并且有向情志病、免疫性疾病和生殖疾病发展的趋势。只有看到并充分发挥针灸医学的综合优势,才能让针灸在中国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找准症结,对症下药效能针灸等级病谱。即根据针灸自身治疗的效能,把针灸能治疗的病症划分为:①针灸独立治疗(I级病谱);②针灸主治疗(II级病谱);③针灸辅助治疗(III级病谱);④针灸疗效不确切(IV级病谱)。杜元灏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针灸疗法能够治疗的病症有种,覆盖了16个临床科室,其中针灸疗效肯定并有明显疗效优势的病症81种,有一定疗效的病症种,需要进一步观察疗效的病症种。效能针灸等级病谱的产生,主要是基于文献研究、临床调查和专家共识,与临床应用的实际情况十分吻合,对临床有着比较可靠的指导意义。效能针灸等级病谱分类见表1,可以看出,位于I级病谱内的是就单独用针灸即能解决问题的病症,可以认为这些疾病就是针灸的优势病种,共有99种疾病(表1)。表1效能针灸等级病谱分类伴随着循证针灸学的发展,有学者认为上述“效能等级病谱”并不足以说明针灸的有效性或优效性,因为它们不是在“比较”中产生。要证明针灸治疗的优势只能是采取针刺与现行公认的有效疗法对照,包括与中西药物的对照、与现代康复理疗的对照等。仔细阅读篇Mata分析,排除单纯安慰针对照、空白对照以及为了优选针灸治疗技术或治疗方案而设计的对照,得到篇文章,统计合并病种后,得到68种病症(表2)。表2与现行公认有效疗法对照的针刺Meta分析的病种针灸的优势病种现阶段效能针灸等级病谱应该更符合针灸临床实际。分析国内针灸临床研究报告的质量发现:一方面由于中国针灸界接触循证医学比较晚,尚需有个熟悉和学习的过程,构成Meta分析基础的RCT研究并不十分严谨,证据评分偏低,导致结论的得出比较勉强;另一方面,当严格按照循证医学的要求去做时,产生了东西方不同理念的碰撞、不同理论的冲突,最突出的莫过于对于假针刺含义的理解。西方学者在做针灸临床研究中用于对照、排除针刺安慰作用的许多假针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假针刺,它也能够产生治疗作用,导致了许多假阴性的研究结果。上述多变的结果就说明,循证医学的证据也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或者说循证医学证据的产生还需要符合被评价者的理论规范和内在规律要求。尽管循证医学为针灸临床研究提供了理性证据取得方式和论证强度等级,但是,无论是国内的研究还是国外的研究,得出的结果总是感觉与临床实际差距较大。因此,在针灸临床研究的方法学上,急需探讨一条符合针灸理论复杂内涵要求的路子,切不可让国外牵着鼻子走。针灸医学的“轨”应该由国际向中国接,因为在针灸临床疗效上中国最有发言权。

针灸优势病种发展的预测。从前述Meta分析文章所涉及的病种(循证针灸等级病谱)来看,针灸的优势病种覆盖了以下5个方面(以下所列是有3篇以上Meta分析评价的病种)。

1)疼痛性疾病:人类疾病的最主要表现就是疼痛,绝大部分病症都以疼痛为主诉,在临床中疼痛缓解也是最常见的疗效指征。在这类疾病中以头痛、三叉神经痛、痛经、骨性关节炎、带状疱疹为代表性病症。2)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神经性肢体功能障碍是经典的针灸适宜病症,这类病症以脑卒中及其系列并发症为代表,还包括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尿失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精神、认知、情感性疾病:这类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增长,与社会环境密不可分。针灸治疗这类病症多用于抑郁症、痴呆、失眠。4)免疫内分泌障碍性疾病:多见于糖尿病及其兼症、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疏松。5)一些内脏疾病:胃炎、多囊卵巢综合征、前列腺增生(炎)、视神经萎缩、耳鸣。一种疗法的优势应该是综合的优势,而不仅仅是指治疗病症的疗效。曾有文献指出,中国针灸医学有四个特色、五大优势。五大优势是:(1)诊断优势:简单、快速、准确;(2)技术优势:容易掌握、操作简便;(3)疗效优势:见效快,疗效明显,适宜病症广泛;(4)安全优势:无*,极少不良反应;(5)经济优势:治疗成本相对低廉。这些优势是其他任何一种医学门类所不具备的。这些优势,如果单一来看,可能不如某种医学突出,但是综合起来或许就是一个最佳的选择。人体的疾病是一种复杂的状态,治疗疾病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而不是仅仅解决机体的病理变化。如果综合考虑疗效的便捷、对人体的副作用极少和成本-效应比,针灸医学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文献(略)

本文作者:刘炜宏,陈超,王芳,郭盛楠,郝洋,李述东作者简介:刘炜宏,编审,研究方向为针灸理论研究与标准化。注:本文发表于《科技导报》年第15期,原标题为《关于针灸优势病种的思考》,有删节。(责任编辑刘志远)

年第37卷第15期

长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