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有什么中药制剂 http://pf.39.net/xwdt/160821/4940663.html第五节面瘫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又称“口眼斜”。
面瘫的发生常与劳作过度→正气不足→风寒或风热乘虚而入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面部,与少阳→阳明经筋相关。基本病机是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
西医学中,本病多指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
主症以口眼斜为主要特点。突然出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病程日久,可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甚则出现患侧面肌痉挛,形成“倒错”现象。
风寒外袭:见于发病初期,面部有受凉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侵袭:见于发病初期,伴有发热,咽痛,耳后乳突部疼痛。舌红,苔薄*,脉浮数。
气血不足:多见于恢复期或病程较长的患者,兼见肢体困倦无力,面色淡白,头晕等。舌淡,苔薄,脉细弱。
1.基本治疗
治法祛风通络,疏调经筋。取局部穴和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牵正太阳合谷
配穴风寒外袭配风池→风府;风热侵袭配外关→关冲;气血不足配足三里→气海。味觉减退配足三里;听觉过敏配阳陵泉;抬眉困难配攒竹;鼻唇沟变浅配迎香;人中沟歪斜配水沟;颏唇沟歪斜配承浆;流泪配太冲。
方义面部腧穴可疏调局部经筋气血,活血通络;“面口合谷收”,合谷为循经选穴,与近部腧穴翳风相配,祛风通络。
操作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翳风宜灸;恢复期主穴多加灸法;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肢体远端的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在恢复期,合谷行平补平泻法,足三里行补法。
2.其他治疗
(1)皮肤针取阳白→颧髎→地仓→颊车→翳风。叩刺以局部潮红为度。适用于恢复期。
(2)拔罐取阳白→颧髎→地仓→颊车。行闪罐→走罐或刺络拔罐。
(3)穴位贴敷取太阳→阳白→颧髎→地仓→颊车。将马钱子锉成粉末,取1~2分,撒于胶布上,然后贴于穴位处,5~7日换药1次;或用蓖麻仁捣烂加麝香少许,取绿豆粒大一团,贴敷穴位上,每隔3~5日更换1次;或用白附子研细末,加冰片少许做面饼,贴敷穴位。每日1次。
1.针灸治疗面瘫具有良好疗效,是目前治疗本病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宜尽早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预后与面神经的损伤程度密切相关,一般而言,由无菌性炎症导致的面瘫预后较好,而由病*导致的面瘫(如亨特面瘫)预后较差。
2.本病应与中枢性面瘫相鉴别。
3.避免风寒,必要时应戴口罩→围巾。
1.《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客主人,治偏风口斜。
2.《玉龙歌》:口眼斜最可嗟,地仓妙穴连颊车。
3.《针灸大成·卷八》:中风口眼斜,听会→颊车→地仓。凡向左者,宜灸右,向右者,宜灸左,各灸陷中二七壮,艾炷如麦粒大,频频灸之,取尽风气,口眼正为度。
第六节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是以阵发性→不规则的一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为特点的疾病。
面肌痉挛属中医学“面风”“筋惕肉”等范畴,其发生常与外邪侵入→正气不足等因素有关。病位主要在面部经筋。基本病机是外邪阻滞,壅遏筋脉或虚风内动。
主症以一侧面部肌肉阵发性抽搐为主要特点。初起多为眼轮匝肌阵发性痉挛,逐渐扩散到同侧面部→眼睑和口角,痉挛范围不超过面神经支配区。少数患者阵发性痉挛发作时,伴有面部轻微疼痛。晚期可出现肌无力→肌萎缩和肌瘫痪。
风寒外袭:见于发病初期,面部有受凉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侵袭:见于发病初期,伴有咽痛,口干。舌红,苔薄*,脉浮数。
阴虚风动:兼见心烦失眠,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气血不足:兼见头晕目眩,神疲肢倦,食欲不振。舌淡,苔薄白,脉沉缓。
1.基本治疗
治法舒筋通络,息风止搐。取局部穴为主,配合循经远端取穴。
主穴翳风攒竹风池风府合谷太冲
配穴风寒外袭配外关;风热侵袭配曲池;阴虚风动配太溪→三阴交;气血不足加足三里→血海。
方义风胜则动,故近取翳风→攒竹→风池→风府息风止搐;合谷为大肠之原穴,“面口合谷收”,太冲为肝之原穴,肝经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两穴相配,能柔肝缓急,舒筋通络。
操作先刺太冲→合谷,重刺行泻法;余穴常规针刺。足三里可用温针灸。
2.其他治疗
(1)皮内针取局部阿是穴。将揿针埋入,胶布固定。3~5日后更换穴位,重新埋针。
(2)三棱针取颧髎→太阳→颊车。点刺后行闪罐。
(3)耳针取神门→眼→面颊→肝→交感→皮质下。每次选3~4穴,毫针刺法,或压丸法。
(4)穴位注射选患侧翳风。选用丹参注射液,常规穴位注射。
1.针灸治疗面肌痉挛可缓解症状,减少发作次数和程度。
2.治疗期间,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防止精神紧张及急躁。
第七节痹病
痹病是以肌肉→筋骨→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灼热→肿大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痹病的发生常与外感风→寒→湿→热等邪气及人体正气不足有关。外邪侵入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病。基本病机是经络不通,气血痹阻。
西医学中,痹病多见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痛风→肩关节周围炎等疾病中。
主症关节肌肉疼痛。
行痹(风痹):疼痛游走,痛无定处。舌淡,苔薄白,脉浮。
痛痹(寒痹):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着痹(湿痹):肢体关节重着疼痛,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雨天加重或发作。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热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可累及多个关节,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舌红,苔*,脉滑数。
1.基本治疗
治法疏经活络,通痹止痛。取局部穴为主。
主穴肩部:阿是穴肩髃肩髎肩贞臑俞
肘部:阿是穴曲池天井尺泽少海
腕部:阿是穴阳池外关阳溪腕骨
脊背:阿是穴大杼身柱腰阳关夹脊
髀部:阿是穴环跳居髎秩边髀关
膝部:阿是穴血海梁丘膝眼阳陵泉
踝部:阿是穴申脉照海昆仑丘墟
配穴行痹配膈俞→血海;痛痹配肾俞→关元;着痹配阴陵泉→足三里;热痹配大椎。另可根据痹痛部位循经远部取穴。
方义病痛局部取穴及循经选穴可疏通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而风寒湿热等邪无所依附,经络通畅,痹痛遂解,达到“通则不痛”之目的。
操作毫针常规刺,病在筋骨可深刺,可用电针。风寒湿痹可加用灸法,热痹局部可点刺出血。
2.其他治疗
(1)皮肤针用皮肤针重叩脊柱两侧和关节病痛部位,使出血少许并拔罐。
(2)穴位注射以上主穴每次取2~3穴。选用当归注射液或威灵仙注射液,常规穴位注射。
1.针灸治疗痹病有较好的疗效,对风湿性关节炎效果尤佳。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缠绵反复,属于顽痹范畴,非一时能获效。
2.本病应注意排除骨结核→肿瘤等,以免延误病情。
3.患者平时应注意关节的保暖,避免风寒湿邪的侵袭。
1.《灵枢·周痹》: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其瘛坚,转引而行之。
2.《针灸大成·卷五》:四肢风痛,曲池→风市→外关→阳陵泉→三阴交→手三里。
3.《神灸经纶·卷四》:臂腕五指疼痛,腕骨→支正……五痹,曲池→外关→合谷→中渚→膏肓→肩井→肩髃;上中下三部痹痛,足三里……膝风肿痛,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太冲→昆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